首页 > 行业资讯
行业资讯

不良资产不是 “包袱”?企业这样破局,也能借势翻盘

2025-09-05

2cfac2e2d967bb1d85cf443c3690a182.jpg

和几位企业老板聊天时,常听到类似的焦虑:“客户欠的货款拖了好久,手里的钱转不动,新订单都不敢接”“早年投的业务现在不赚钱还占资源,报表看着越来越糟”—— 这些藏在企业经营里的 “不良资产”,就像隐形的拖累,悄悄打乱很多企业的节奏。其实从四大 AMC(资产管理公司)诞生至今,国内不良资产行业已经走过 20 多年,从早年帮银行处理 “坏账”,到现在用市场化手段帮企业解困,越来越多案例证明:不良资产未必是 “死局”,找对方法反而能变成 “转机”。今天就聊聊,不良资产到底会给企业带来哪些影响?遇到了又该怎么破局?

456b9744a3878cde4e48401cfabbb320.png

很多人觉得 “不良资产” 就是 “收不回的钱”,其实远不止于此 —— 收不回的应收账款、卖不动的积压存货、用不上的闲置设备、持续亏损的子业务,只要没法正常给企业创造价值,都可能成为 “不良资产”。它们对企业的影响,藏在经营的方方面面:最直接的麻烦就是 “钱拿不回来、用不了”,比如有家制造企业,大笔应收账款拖了半年多没收回,原本计划用来采购原材料、发工资的钱被占着,生产线只能缩减产能;下游客户看到企业产能下降,又不敢下大订单,最后陷入 “缺钱→减产→丢订单→更缺钱” 的恶性循环,连日常运营都难以为继。更棘手的是,不良资产需要计提 “资产减值”,直接拉低企业净利润;要是不良资产占比太高,银行会觉得企业偿债能力弱,要么压缩贷款额度,要么提高利息;想发债、引投资时,投资方看到报表里的 “不良” 记录,也会犹豫不前。之前有家企业就因为旗下子业务持续亏损,连续一段时间净利润承压,差点被贴上 “风险警示” 标签,后续想融资直接被挡在门外。


信用口碑的损伤也不容忽视,一旦企业出现 “欠付账款”“资产冻结” 这类不良记录,供应商可能会从 “月结” 改成 “款到发货”,增加企业的资金压力;客户会担心企业能不能按时履约,甚至取消合作;招投标时,甲方看到企业的不良信用记录,可能直接把企业排除在候选名单外 —— 一步差,步步差,信用一旦受损,想补回来要花很多功夫。除此之外,处理不良资产往往要耗精力、花钱:安排专人催收账款、跟债权人反复谈判、为亏损业务找接手方…… 这些事会分散企业的注意力,甚至让企业不得不放弃新机会。比如有家科技公司原本计划研发一款新产品,结果因为要处理早年的不良投资,把研发资金挪去偿债,等竞品抢先上市,企业彻底失去了市场先机,再想追就难了。

475cf29b16f740d45c3436cc23c8d856.png

不过大家也不用慌,不良资产不是 “绝症”,不少企业靠专业处置实现了 “逆风翻盘”。不用纠结具体数字,我们看看这些案例的核心逻辑,或许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:比如几年前有家光伏企业,因为行业波动和经营问题背上巨额债务,要是直接走破产清算,债权人能拿到的钱很少,企业也会彻底消失。关键时刻,专业 AMC 牵头做了 “破产重整 + 资产重组”:先通过破产重整理清债务 —— 比如对小额债权优先全额偿还,大额债权协商合理的清偿比例,让债权人看到回款希望;再找行业里的龙头企业当 “重组方”,注入资金帮企业恢复生产,还通过资源对接让企业的营收和净利润快速回正,保住了 “上市资格”。后来这家企业重新上市,股价迎来大幅上涨,不仅债权人拿到了比清算时多得多的回款,企业也从 “退市边缘” 重新回到行业赛道,甚至比之前发展得更好。


还有一家食品企业,作为旗下上市公司的大股东,早年欠了 AMC 一笔钱,到期后实在拿不出现金偿还。双方没陷入 “追债 vs 赖账” 的僵局,反而商量出 “债转股” 的办法:AMC 把对这家食品企业的债权,换成了其旗下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。后来这家上市公司顺利上市,还通过分红、送股让股份数量有所增加。等股份解锁后,AMC 通过正常交易,最终拿到的市值基本覆盖了原本的债权本息;对食品企业来说,不仅不用拿现金还债,还缓解了短期资金压力,保住了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,后续也能专心做主业。

139b42c12b51805646f68ad040049fbf.jpg

再看一个例子,有家做空调的企业,之前跨界投了光伏业务,结果赶上行业低谷,旗下几家光伏子公司持续亏损,还欠了母公司不少钱,严重拖累了主业业绩。AMC 介入后,设计了 “股 + 债” 的重组方案:一方面承接了部分光伏子公司的债权,给空调企业注入一笔现金,缓解其资金压力;另一方面联合其他机构设立基金,以合理价格收购了这几家光伏子公司的股权,帮空调企业彻底剥离了 “不良业务”。最终这家空调企业不仅拿到了足够的资金,还实现了可观的投资收益,业绩压力一下子减轻了,也能重新把精力放在制冷主业上,后续发展越来越稳。而对银行或大型企业来说,“不良资产证券化(ABS)” 是个高效的处理方式,比如有银行把手里的信用卡不良贷款打包,做成证券产品对外发行 —— 虽然部分基础资产质量不高,但通过合理的催收安排(比如自己催收 + 外包协助)、设置风险保障账户,最终实现了安全兑付。对企业来说,这种方式能把 “不良资产” 从报表里剥离,让资产负债表更健康;对投资者来说,也能通过认购产品获得可观的收益,相当于 “各取所需”。


对企业来说,应对不良资产其实不用慌,抓住三个核心就行:首先要提前识别,别等 “小问题” 拖成 “大麻烦”。定期梳理企业的资产情况,应收账款超过一定周期(比如 3 个月)就要重点跟踪,闲置设备、亏损子业务要及时评估 “还有没有盘活的价值”。比如有的企业会建 “不良资产预警机制”,一旦某类不良资产占比达到一定阈值,就立刻启动处置流程,避免越拖越难处理。其次要善用专业机构,很多企业觉得 “找 AMC 就是卖资产”,其实现在的 AMC 更像 “定制化方案专家”:想盘活企业,就做 “重整 + 重组”;想缓解债务,就设计 “债转股”;想优化报表,就推进 “资产证券化”。它们有行业资源,能帮企业对接投资者、协调债权人,比企业自己 “单打独斗” 效率高得多。最后要借政策东风,现在政策鼓励 “市场化债转股”,地方 AMC 也在不断扩容,甚至私募基金、产业资本都能参与不良资产处置。对企业来说,这意味着更多元的资金、更灵活的方案 —— 比如有的地方国企通过 “债转股基金” 降低了负债,还顺便引入了战略投资者,既解了燃眉之急,又优化了股权结构,一举两得。

9c0421922eefe8e00db92db5eb535191.png

最后想说,不良资产从来不是 “企业的终点”,而是 “经营路上的一次调整”。就像那家光伏企业从 “退市风险” 到 “重新上市”,空调企业从 “跨界拖累” 到 “主业聚焦”,关键在于有没有勇气面对问题,有没有找对解决方法。如果你的企业正被不良资产困扰,别慌 —— 先理清手里的资产情况,再找专业机构聊一聊,或许曾经的 “包袱”,就能变成未来翻盘的 “筹码”。你身边有没有企业靠处理不良资产 “逆风翻盘” 的故事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~

© 2025 中鼎元品拍辅科技有限公司  All Rights Reserved. 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1010088号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服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