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规模持续扩张,结构性风险凸显
截至2025年一季度,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突破3.4万亿元,房地产、信用卡、制造业成为“重灾区”。其中,信用卡不良率攀升至3.24%(民生银行数据),零售领域风险仍需警惕。
未来,地方政府隐性债务、中小微企业信用违约或成为新增风险点。
2. 处置方式多元化,证券化与重组成主流
传统“打折、打包、打官司”模式逐渐被淘汰,资产证券化(NPL ABS)、债转股、企业重组等创新工具占比提升。2024年不良资产证券化规模超2300亿元,房地产领域应用尤其广泛。
案例:某地方AMC通过收购烂尾楼项目,引入产业资本进行商业改造,实现资产增值30%。
3. 区域分化加剧,东部沿海仍是主战场
不良资产分布呈现明显地域差异:华东、华南地区因经济活跃度高、抵押物流动性强,成为优质资产包争夺焦点;中西部地区则因产业结构单一,处置周期较长。
4. 竞争格局重构,专业能力成胜负手
四大AMC仍占据主导地位,但地方AMC、私募基金加速入场,市场从“寡头垄断”向“多元竞争”转变。例如,2024年地方AMC拿包规模反超全国性AMC超千亿元。
机构需强化“投行化”能力,例如通过数据建模精准定价、组建行业专家团队挖掘重组价值。